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重走科举路第74节(2 / 2)


  一部分人和行李需要跟着他们一起直接到京城去述职。而另一部分人和行李则先寄存在西南省省城的灵毓女学山长陈婉婷家中,等待进京述职之后皇上最后的决定出来再做打算。

  如果皇上让季兴邦留在京城做官或者是转任其他省的巡抚,他们就直接从西南省省城带着那些行李物品坐船或者是坐车到那个省去,不用再中途转道京城,省些路途。

  若是到时候皇上安排季兴邦再做一界西南省巡抚,那就更好了,他们可以直接不用到其他地方去。

  直接在陈婉婷家中收拾收拾,再把东西原样放回巡抚衙门里就行了。

  人也免得再奔波劳顿一番。

  当然,这样一来的话,仆役们便不可以去京城与家人们团聚了,所以挑选下人进京的时候,季兴邦特意让他以前的书童,现在的管家周平安挑选一些有家眷在京城的人,好让他们能与家人过个团圆年。

  周平安点头应了,去将各种事情都打理得井井有条,然后带人跟着季兴邦和季昀舒一同进京了。

  谁都不敢妄自揣测皇上的心意,担上一个“揣测上意”的罪名。

  所以即便季兴邦猜测皇上很有可能让他再连任一次西南省的巡抚,却也不敢托大,不敢将仆役和家中的行礼放在西南省巡抚衙门当中,免得连任巡抚的想法落空,却在揣测上一声,落了口时被皇上不喜,说不定还会被发落受到斥责。

  同时进京以后,季兴邦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将他的管家周平安放了良籍。

  周平安作为季兴邦书童,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帮了他许多,季兴邦其实与他一直有很深的感情。

  再加上周平安这个人很有眼力劲儿,也非常的认真上进,努力学习,抓紧一切时间向季兴邦请教问题。

  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丝毫不放松文化知识的学习,在知识上进步飞快。

  同时,周平安这个人进退有据,从来不会倚仗着自己与季兴邦的关系,收受好处或者是欺负别人。他又很顾着家中的父母和妹妹,人品值得信赖,很受季兴邦的信任。

  其实季兴邦很早的时候就想将他放了良籍,让他也能有机会去参加科举考试,做一做官员,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可是周平安一直都没有同意。

  一来是周平安对比季兴邦和他大堂兄以及太学同窗他们的文化水平,觉得自己差得很远。

  若是他周平安这辈子在此时放了良籍的话,一辈子撑天了最多也就是考上个举人而已,便是三甲同进士的边都够不着。

  这大景朝立国已经百余年了,举人多如牛毛,都等着授官呢。

  一个举人想要走上仕途,要么有关系,要么有银子,而他这两样都不占,便是放良之后去参加科举考试,又有什么意义呢?

  目前他家中根本就没有余财。他的父母还是别人家的下人,妹妹和自己也都在奴籍之中。

  别说是像季兴邦一般全家人一起勒紧裤腰带供他念书,他们全家人连人都是别人的,累死累活连点银子都赚不来,更别说供他念书的事情。

  二来,周平安娶了一个季府之中与他还算门当户对的丫鬟,二人已经生了两个儿子,其中长子念书特别聪慧,比周平安小时候聪明多了。

  所以周平安将自己所有的心血和期望都寄托在长子身上,想要牺牲自己这一辈子的科举考试机会和仕途发展机会,将自己“卖身”给季兴邦,帮他一辈子忠心干活。

  周平安希望自己这样的做法和牺牲能够换来儿子的学习资源以及季兴邦这个主家对儿子仕途上的看顾,为了儿子这辈子的科举考试和仕途发展打好基础。

  于是周平安自己已经死了走上仕途的心思,他只是想跟着季兴邦,把下人做到极致,最好是能攒下些银子给父母妹妹赎身,给孩子一个念书的机会,日后再考虑让孩子放良之后出去考取功名。

  于是他从季兴邦身边的书童一步一步变成了他身边的管事,然后是季府的总管。

  便是季兴邦经略西南省,也是带着周平安这个信赖的大总管去帮他管理整个巡抚衙门上上下下的几百号人。

  周平安也没有辜负季兴邦的信任,将西南省的巡抚衙门前院、书房等等各种管理得井井有条。

  更是在时晗雪不在西南省城居住的时候,尽心地辅助大小姐季昀舒,将后宅也管理得顺顺畅畅的,完全没有出过什么幺蛾子,没有让季兴邦这个主人家操过半分心思。

  季兴邦在周平安一直都尽心培养他的两个儿子读书的时候,就知道周平安定然是立志要参加科举,也想让他的两个儿子放良之后参加科举的。

  于是在这一次周平安的长子达到了考科举的年龄时,周平安来对他说,希望季兴邦能够给他的两个儿子放良时,一点都不惊讶。

  但是让季兴邦惊讶的是周平安竟然绝口不提让自己将他放良的事情。

  季兴邦疑惑地问了周平安一句:“平安,你自己的学问水平也很高,起码比你的长子、次子现在都要高好多水平,难道你不想让自己放良之后去参加科举考试,试试走另外一条路吗?”

  周平安闻言之后,感激的对季兴邦做了一个长揖,他知道季兴邦这么说完全是为他着想,是顾及着二人这么多年来的情分。

  但他还是没有改变他自己的意见,明确的对季兴邦表达了他愿意一辈子给季兴邦为仆,在季家服务的想法,向季兴邦表达了他的忠心。

  说句实话,季兴邦完全没有想到周平安会做这样的选择。

  在初初听到周平安这番话的那一瞬间,季兴邦心中是有些欣喜的。

  因为他觉得周平安的学识、能力都很好,他用着也很顺手。周平安这些年来在季家做管家做得非常的好。为季兴邦完全解决了家中的后顾之忧,是他的得力帮手。

  如果真要将周平安放良,季兴邦一时之间还真难以找到一个旗鼓相当的人,可以取代他的地位。

  肯定要重新物色一个总管的人选,慢慢培养很久之后才能够做到周平安现在这般的水平。

  若是果真周平安甘愿一辈子在自己家做总管这个位置,便省去了季兴邦很多很多的麻烦事情,他可以不用再物色人选,不用再辛苦地培养人,直接再和用得顺手的周平安合作几十年,想想都会觉得很舒心。

  可是惊喜过后再冷静下来,季兴邦还是放弃了这个急功近利、速成的想法。

  为什么周平安能够远远超出其他大总管的水平?为什么周平安能将他的巡抚衙门大总管做得这么好?

  那是因为周平安本身的能力和水平远远高于总管这个位置的能力水平的要求,在他放在这个位置上是有些大材小用了。

  季兴邦与周平安之间是有着在年少之时便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他不愿意看见周平安屈才在自己家总管这个位置上屈才一辈子。

  季兴邦还是想给周平安更大的空间和更大的舞台,让他能够尽情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于是,季兴邦在书写放良文书的时候,把周平安一家人,连他、他媳妇、他的两个儿子全都写上去了。

  同时,季兴邦也没有忘记当初周平安的父母以及妹妹签卖身契是签在了季桃花姐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