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重走科举路第64节(2 / 2)


  之后我有了机会考女官,他没有反对,没有怕我走的更远,飞得更高,给了我更大的自由。所以我去考了女官,考中了女状元,在宫中行走了三年。

  而我的夫君季兴邦也很争气,他也考中了状元,被授了官职。更重要的是他一直没有通房、妾室,对我很好。

  因此对于我的人生来说,嫁给他是让我比较幸福且能够成就我的一件事情,成婚之后我仍然可以开办灵毓女学,可以实现我自己的理想。

  所以我愿意选择嫁人,愿意选择生儿育女这一条路。是因为我遇到了一个愿意嫁、想要嫁、值得嫁的人。

  而我的姐姐时暄妍因为没有遇到这样一个人,或者说她不像我一样喜欢嫁人,所以对于她的人生来说,继续在宫中行走,日后一辈子都在宫中做官,对她而言是一条让她会觉得比较幸福的路。

  在她选择了留在宫中这条路之后,我没有过多的去干涉她的生活,而是支持她的选择。她有这个选择的权利,有让自己过得幸福的权利。

  而对于之前你们说的一些放浪形骸的女官来说。我也并不觉得她们做错了。她们只不过是选择了一个她们喜欢的生活方式而已。

  你们若是不喜欢可以不要选择她们那条路,但是她们既然选择了,你们也不必非要对她们指指点点。

  你们也不用把自己始终放在一个被男子束缚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觉得她们那样做是不对的。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男子放着家中的妻子不管,在外面去青楼楚馆流连忘返,纳妾、纳通房数不胜数。世人又有几个人骂那些男子的?

  可是这两者之间有什么根本性的区别吗?为何世人都只指责那些女官,不指责那些男子?”

  好些女学生们听了时晗雪的讲课以及她分享的这些事情、观点之外,只觉得大开眼界,思路开阔。

  她们也终于从别人的眼光之中跳出来,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脑子去思索问题,日后或许也会做出遵从本心的决定。

  无论那个决定是什么,只要遵从一个女子的本心,让那个女子一生幸福就是好的,所有的选择都不能简单的用“好坏”,或者是否“道德”的标准来衡量。

  一路跟着时晗雪南下的陈婉婷也在心中将时晗雪的话语细细思量,心中激烈的斗争着,认真的想着自己一生到底该做怎样的选择。

  离开江南之后,他们便弃船登车,因为从江南到西南省没有水路了。他们一路乘车往西走,尽量选择一条能多经过灵毓女学分院的道路。

  离京之后四个月,他们一行人才最终抵达了西南省的省城。

  他们刚到省城,进了城门之后,周巡抚大人派的人就到了。

  那个领路的仆役在门口笑眯眯的对季兴邦磕了个头,迎接新的布政使季大人。同时说明他家周巡抚周老爷已经让他在城门口等了小半个月了,估摸着季大人就是这个时间段会到达省城的。

  季兴邦也对那个仆役释放了善意,给了他厚厚的一封打赏银子。然后顺从着他的指引,带着家人住进了省城的布政使衙门后宅。

  第二日,周大人便差遣门子送来了赴宴的邀请函,邀请季兴邦三日后携夫人孩子一同到他家赴宴。季兴邦自然是欣然应允了。

  等到赴宴那天,季兴邦、时晗雪带着两个孩子穿戴一新,去周行府家中赴宴。

  自然也带来了一路上就早已准备好的给周巡抚大人的见面礼。下官拜见上官,不带点重礼说不过去呀。

  在宴席上,周大人一直笑眯眯的与季兴邦各种交谈,很是亲切。季兴邦也散去浑身的傲气,非常谦逊的对待周大人。

  周夫人比时晗雪大不少,但是也很有才华。她非常欣赏时晗雪这个曾经考起过女状元的人,与她有很多谈资。

  同时周夫人的两个儿子已经大了,都考中了科举外放在其他地方做官,仅有的一个女儿也已经出嫁了,膝下没有任何儿女或者是孙辈在身边。

  她对于时晗雪带来的玉雪可爱的男孩,女孩也非常的喜爱。甚至让后厨多添了一些孩子们喜欢吃的菜和糕点,还给两个孩子送了价值不菲的见面礼。

  时晗雪在心中想着,可能是周夫人见他们夫妻二人给的见面礼比较重,所以才加厚了一些周大人和周夫人给孩子们的见面礼,算是礼尚往来,说明周家不想占自己家的便宜。

  大家其乐融融,一顿饭可谓是宾主尽欢。

  回到家中之后,季兴邦有些欣慰的对自己的妻子时晗雪说到:“周大人是一个热情的、好相处的人,日后我在西南省府做布政使应该不会太被他掣肘。”

  周大人那边在家中也对自己的妻子说:“季兴邦不是个狂妄傲气的人,我在离开西南府之前,应该不至于会被他架空。”

  第131章 理念冲突

  季兴邦与周巡抚大人二人都对对方彼此心存善意, 对对方的第一印象非常的好,之后在衙门里工作交接的时候也非常的愉快。

  季兴邦主要是待在他的布政使衙门里面,问清楚布政使大人所管理的是哪几个方向以及哪几个项目, 在自己所有权管辖的这一亩三分地里面好好的做事情。

  他绝不会不去做任何挑战周巡抚权威的事情, 也不逼迫自己手下的官吏们进行任何的政治站队或者是政治倾轧活动。

  布政使衙门里的属官们迎来了季兴邦这样一个好伺候的上官之后, 纷纷都松了一口气, 觉得自己这五年来应该会过得比较舒心。

  这个上司不变着法的折腾大家,也不逞官威磋磨大家,还不会逼迫大家给他送礼,真的挺好的。

  老实说西南省这个地方, 在大景朝都属于偏远不毛之地,这里面的官位都不怎么有油水,底层的官员胥吏们收入不算很丰厚。他们是送不起重礼的那种人,也没有什么往上爬的心思,只求得过且过, 混个温饱而已。

  能被流放到这种地方做官的人, 一般是没有什么家族势力运作,在京城也没有什么人脉的底层人士。

  他们当然也与季兴邦没有什么利益冲突, 不会故意要出什么幺蛾子硬要给新上任的上官季兴邦什么一个下马威, 挑战他的权威。

  因此上下级官吏之间也算交接愉快, 大家能够很好的和平相处。

  季兴杰这个布政使大人是农事官出身, 也知道西南省这个地方农业还可以,但是基本上没有其他重大的商业活动等等,因此他上任之后主推的就是农业生产。

  他将自己做农事官以及临汾府君之后,朝廷邸报发下来发明或者改良的新式农具的图样全部收集起来, 在西南省城召集了一批工匠制作出来。

  同时也从布政使衙门里拿一笔银子, 让属下的人到邻省去购买现成的这些新式农具, 免费发放给治下的农民们进行试用,帮助大家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生活。

  他这本是一片好意,但是却也很难推广,受到了一些阻力。

  主要是西南省这边除了汉族之外,还有好几个不同民族的少数民族,被其他人统称为西南夷。

  这些西南夷虽然都被称为西南夷,但是每一个民族之间信仰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服饰不同,语言文化不同,彼此之间也有制约有合作。

  但是在面对汉族的时候,他们也会联合起来抵制一些税收政策,或者是各种制度、工具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