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22章(2 / 2)

  消息不要几天就传得很广,有信的,有不信的,信的骂不信的傻,不信的骂信的居心不良,可人呢,总是更相信对自己有好处的,一心觉得九王当了帝君自己就要过上好日子,到底还是不信的居多。

  后来传出来说,抹黑九王的人就是世族那边派来的,形势更加一面倒。

  于是每天都有外头怎么乱的消息传到都城来。乱相越演越烈。世族请辞,好多地县,官衙都不开门了,各级府政几乎瘫痪。宫里始终平静,皇帝不上朝也不理政,对外说心忧天下,卧病在床。到是听说九王日日在宫里侍疾。

  仅存的几位阁老到是想把这纷乱压制下来,由李阁老主理,才出了几条政令,就被堵在了宫门口。

  “皇帝病了都理不得政了,你们还还许立太子。”大骂“居心不良!”被一顿好打。要不是家将冲上来挡开,人都要打死了。

  护宫城的近卫不闻不问。好几个官员往回跑,又气又急,质问“你们难道看不见吗?!”

  近卫似笑非笑“我们守着宫门,离开半步都是渎职。”皇帝一早与世族不合,近卫都是挑了没什么出身的人。再加上头又有令在,哪里会去淌这浑水。

  李阁老鼻青脸肿回了家,哪知道祸不单行。李夫人娘家的侄儿死了。

  原是下头庄户交不出租,跑去找主家求情,不知道哪里说得不好,被家将失手打死,这下可好,第二天被打死了的那一家集结了一大群亲眷上门,冲突之中死了好几个民众,这些死的到也并不是死者亲眷,也不知道是看热闹的,还是趁乱闹事的。

  就因为死了这几个人,不到半天工夫,到处都在喊世族仗势欺人。前有都城做榜样,风言传到地当民愤更甚,又听说都城里烧了一个阁老都没事,大家还平分了好多东西,于是当天晚上好多‘正义之士’举了火把去讨公道。

  这一场乱仗打起来,大乱之中侄儿被打死了。家将护主,当即就打死了二十多个人。结果十里八方的民众都被引了来。连房子都给扒了。

  扒了侄儿家的还不算,气不平,说隔壁也是一家,连隔壁的也扒掉。如今不知道哪个打了头,要聚万人入都城‘护九王,为国除害’。那个地方治官是世族弟子,一开始还想平了乱事,但九王出都城的时候,为了御敌,拿了从都城防军到各地驻军一应兵权,他哪里能调动得了。再说本地防军,也难免有亲眷在那些乱民里头。治官怕连自己都保不住,立刻就收拾了行装回家去了。

  李夫人看着李阁老脸上青的青紫的紫,再想到自己侄儿,也不禁垂泪“便服一服软吧。”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九王不喜欢世族,要除去总要一段时间,现在不服软,她怕闹起来第二家被烧死的,就是自己夫君。

  李阁老即恼怒又无奈,不得不承认,世族走到这一步,已经无力回天了。世族虽然家将了得,可庶民是杀不光的。民愤四起又岂是一姓之族可以承担?至于低头这件事,既然有了打算,就是宜早不宜迟,得抢到其它家的前头。

  于是五月里,李阁老终于跪到了宫门口。请皇帝为自己主持公道。

  皇帝到还客气,虽然‘病体不支’还是让人派了自己的步撵去,把李阁老接到宫里来。九王扶着他,从高座上下来,他走到李阁老面前一脸关切:“李卿何故跪于宫门?”

  李阁老心里便是有一团火,也不显露,跪伏下来,也不提别的,只说自己家那个被冤枉而死的小郎君的事。

  皇帝大惊失色“竟有这样的事?”却再不说别的。

  李阁老伏身道“陛下体弱,但国不可一日无君,臣以为,该早立太子,监理国事。”

  皇帝感慨“也怪朕。太子早逝,朕心中积郁深感疲惫,便犯了旧疾。”他哪有什么旧疾呢,他打小别的不说,能吃能喝能睡。但他说有,就有吧。

  皇帝一脸卒郁,问李阁老“朕原想立九王为太子,后听众臣所言,似乎都觉得九王不妥。朕想,□□皇帝早年就教导过,身为君主,断不能一意孤行。也就罢了。现在李卿再提,不知道是想立哪位皇子呀?”

  李阁老心在滴血,表情诚恳:“臣以为,当立九王。”

  九王站在一边,表情平静。

  皇帝挑眉“哦?”喝了内待端来的药,又用了一块蜜饯,才又开口“朕记得先时,李卿是不喜九王的。”在世族面前再没有这样心情舒畅过。

  “臣惭愧。”李阁老伏身。

  三天之后,李阁老并刘阁老领百官请立九王为太子。